高级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前沿
科技创新助力浙江水环境质量全面持续改善
| |

浙江省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是“两山”理论发源地。面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2013年浙江省开展“五水共治”行动,不仅治出了环境改善、水清岸美的新成效,还推动了浙江省经济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新局面。但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基础仍不稳, 在“五水共治”深化阶段,如何深入挖掘治理潜力、巩固政府强力推动下的治理成果,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已成为浙江省“五水共治”行动、美丽浙江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急需科技支撑、机制创新。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科技支撑“五水共治”行动, 2017年9月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省政府共同签订《践行“两山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推广水专项科技成果协议》;“十三五”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设立了太湖流域浙江省片“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创新与水环境治理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独立课题)。


三年多来,浙江大学徐向阳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以深化浙江省“五水共治”行动为载体,太湖流域浙江省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太湖流域浙江省片区污染源清单及其数据库,突破了多区耦合-分类管理-差异化考核的水质目标管理、“五水共治”政策的水环境绩效评估等关键技术,创新长效管理政策机制,构建水环境长效管理技术体系;同时,集成应用水环境管理与水污染控制两大技术体系,建设了水污染控制治理技术推广应用工程与水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建成了覆盖面积1430平方公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智慧监管综合示范区,实现两大技术体系在省域推广应用,为我国水生态环境治理、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典型示范、浙江方案和重要窗口。


问题精准诊断 综合施策


浙江省开展“五水共治”行动以来,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省域尤其太湖流域浙江省片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需求依然强烈,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控制技术支撑仍需整合加强。


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国内水环境管理主要实行单一的水质目标,尚未考虑水生态功能的完整性;水环境管理和治理技术系统整合与集成应用不足,对区域、流域的水环境问题缺少精准诊断分析;分区分类差异化管理、污染溯源、水环境综合调控等先进管理理念未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智慧化工具,有限的环保力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点面源复合污染突出。根据长兴县典型行业特点,调研了全县喷水织机废水排放与回用情况,发现现有中水回用系统处理工艺单一,纺织油剂等特征污染物去除率低、有机物和无机离子易积累;调研了全县1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发现其存在工业废水占比高、混合污水碳源品质差的问题,污泥出路单一、处置费用难以承受已成为污水处理厂可持续发展瓶颈;长兴县在全面实施农业水环境治理上取得积极成效,但种植基地氮磷面源减排、水产养殖尾水处理、农作物秸秆残渣与湖羊粪综合利用等方面,仍有技术需求;作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长兴县建有437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但尾水氮磷季节性超标问题仍然突出。


水质稳定达标有待提高。依托苕溪清水入湖、西苕溪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长兴县初步实现了河道水清、河畅、岸绿,并通过全面“剿劣”行动有效消除劣Ⅴ类水体。但滨湖区域仍存在水系失连、水动力差、污染负荷高等问题,特别是杨家浦、长兴港、合溪三条入湖河流,受到太湖蓝藻倒流引发水力滞留水质恶化、国控断面稳定达标存在风险。


课题组以长兴县综合示范区为对象,水生态环境问题精准诊断为基础,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为核心、分区分类精准管控为抓手,编制了综合示范区水生态环境综合解决方案,为长兴县“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精准治理、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攻克关键技术 集成示范


关键技术突破。集成多区耦合-分类管理-差异化管控的水质目标管理、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许可分配、“五水共治”水环境绩效评估等3项关键技术和“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断面水质”水陆联动管理等4项支撑技术,构建了基于分区分类差异化水质目标的水环境长效管理技术体系,在太湖流域浙江省片划定159个水环境控制单元实施分类精准管控;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排污许可分配等技术,单位GDP的COD、氨氮排放量分别降低46.9%、18.2%;通过治水政策绩效评估技术识别治水政策关键因子和短板因子,提出了以“河长制”为核心的领导组织推进,差异化的治水考核评价,规范化的信息共享,标准化的水岸联动治理,制度化的排污交易、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等 “五水共治”联动协作、共建共享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浙江省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突破了污泥水热碳化耦合热解炭化、农田智能节灌控污、强化脱氮除磷生物填料、面源污染氮磷联合检测与源识别等技术,构建了种植业面源污染监测与氮磷流失综合控制、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氮磷稳定达标以及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与污泥资源化等成套技术工艺包,解决了农村污水现有处理工艺氨氮、总磷和总氮处理效果不佳等难题,实现了农业面源氮磷污染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和污染监测全过程防控与治理,达成了城镇混合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清洁排放与污泥资源化利用目标。同时,通过耦合城镇面源高效拦截与强化处理生物滞留、水动力改善与生物生态协同治理等技术,构建了以污染减排-水质改善-生态健康为核心的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为区域污染减排与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示范工程建设。集成应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成套技术,在长兴县建成了6万吨/天喷水织机废水高效处理与近零排放、1万吨/天城镇污水处理稳定达标与200吨/天(含水率80%)污泥资源化、万亩级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集成技术规模化应用、24个农村生活污水高效脱氮除磷与升级改造、14.4公里污染水体生态治理与水质改善等技术工程示范以及百项推广工程。通过喷水织机废水高效处理与近零排放技术应用工程,喷水织机废水排放量降至0.24 t/台。所建设的城镇污水处理稳定达标与污泥资源化工程,出水水质达到《浙江省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处理成本由改造前4.04元/吨水降至3.80元/吨水;污泥减容率达到93.1%,处理成本平均181.2元/吨,较现有外运处置成本降低53.4%。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集成技术规模化应用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化肥减量29.7%、农药减量28.5%,畜禽养殖粪污循环利用率达100%。据不完全统计,工程示范与推广工程共削减典型行业、城镇生活、农村污水以及农业面源CODCr 1027.9 t/a、氨氮113.8 t/a、总磷15.9 t/a。


智慧监管平台建设。依托长兴县已建6套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了以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支撑环境为基础、基于分区分类差异化水质目标的水环境长效管理技术体系为支撑的水环境智慧监管系统,具有区域水生态分区管控、水质和污染源动态监管、水质预警预测、水环境问题分析诊断等功能,系统平台实现业务化运行,提升了长兴县水环境管理效能。


综合示范区水质改善。通过工程示范、推广工程以及地方依托工程,在长兴县建成了覆盖面积1430平方公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智慧监管综合示范区,支撑了县域水质全面改善。2020年长兴县5个省控、4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并优于Ⅲ类,水环境功能区达标比例由2017年的80%提升至100%,入湖口氨氮和总磷浓度均值分别下降了32.5%和31.9%,助力了长兴县荣获浙江省治水“大禹鼎”银鼎,五水共治群众满意度全省名列前茅,并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技术推广应用 成效显现


课题组在完成研究任务同时,积极服务于地方水生态环境治理。先后编制了《长兴县太湖沿岸蓝藻综合防控和治理工程技术方案》《湖州市水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水韵湖城)—长兴县太湖沿线生态缓冲带》等文件,部分工程被选入中央和地方财政生态环保专项资金入库项目。


通过技术规范标准编制、技术宣讲推介、大数据平台建设等途径,积极开展技术成果的省域推广。《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与管理规范》《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已在浙江省实施。研发的相关技术已在浙江省得到推广应用,如城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技术在10余个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得到应用,总规模达26.2万吨/天;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在浙江省11个地市建成总长453公里、覆盖28万亩农田。


课题成果助力了浙江省“水十条”国家考核目标全面完成,助推了“两高”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太湖流域浙江片‘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创新与水环境治理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独立课题组 供稿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1997-2027 Chinaenvironment.com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环保网  京ICP备12004549号-1 京ICP证07072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148号